相信任何一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,但偏偏有的寶寶一出生就和其他寶寶不一樣,比如有的寶寶出生后2天左右做聽力初篩沒有通過,被告知1個月或42天左右需要去復篩;有的寶寶復篩沒有通過,被告知需要3個月左右去指定的兒童聽力診治機構進行聽力檢查;有的寶寶確診有聽力問題,還會被醫(yī)生告知需要進行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手術等干預和治療,并且寶寶還需要接受定期的聽力評估和長期的康復訓練……
醫(yī)生的一句句話,一條條信息,對于一個還沉靜在寶寶降臨喜悅中的寶媽或家庭來說,都是沉重的打擊和煎熬。
寶寶聽力篩查沒通過或有聽力問題這個事實,很多家庭都難以接受。媽媽往往會想,整個懷孕過程都挺順利的,家里人聽力也是好的,寶寶怎么會出現(xiàn)聽力問題呢,因此想盡各種辦法查找原因,有一種不找到原因誓不罷休的氣勢。
家里人則多半在想,寶寶有時能聽到敲打物品或拍手的聲音,聽力不應該有問題啊,所以初篩沒通過也不去復篩,或復篩有通過也不去做聽力診斷,即使有的寶寶被確診為聽力異常,家里人還是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承認寶寶有聽力問題,拒絕佩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手術等干預,導致寶寶聽覺言語發(fā)育落后或說話不清楚、或不愿意與外人交往等情形,每每看到這樣的寶寶,尤為感到痛心。
其實,作為一名醫(yī)務工作者,特別希望能第一時間能找到寶寶聽力出現(xiàn)問題的原因,然而從目前的臨床病例看,寶寶的聽力問題約60%屬于遺傳因素,20%是孕產期的各種原因(如母孕期感染、核黃疸、重度窒息等)所致,這些聽力損失多數(shù)是不可逆的,此外將近有15%—20%也不能明確致病原因。最近有個鼓舞人心的好消息,由OTOF基因突變所導致的聽力損失,可以通過基因治療改善聽力。不過目前多數(shù)遺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,尚無特殊的藥物治療,只能根據(jù)聽力的不同情況,或選配助聽器或進行人工耳蝸手術。
特別值得思考的是,如果寶寶弱視,家長一般都非常積極給寶寶驗光配鏡或尋求其他的干預治療方案,但如果是寶寶弱聽,家長往往就不愿意進行干預,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國家實行新生兒聽力篩查制度20年,目的不就是希望寶寶的聽力問題得到早期發(fā)現(xiàn)早期干預嗎?寶寶聽力篩查沒通過或有聽力問題,為何會被家里人忽視呢?
歸根結底,一方面可能是面子問題,怕戴上助聽器就是有殘疾,寧愿聽不清也不給寶寶佩戴助聽器。另一方面,可能因為寶寶有殘余聽力,覺得能聽見就不需要助聽器,其實輕中度聽力損失佩戴助聽器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。有的家長認為人工耳蝸手術有創(chuàng)傷,即使聽力很重也不愿意給寶寶做手術,以至于寶寶的聽力得不到改善,導致嚴重聽覺言語發(fā)育和認知功能障礙。
在整個聽力初篩-復篩-診斷-干預-康復的流程中,寶媽的決定最為重要。多數(shù)寶媽能夠正確選擇尊從以上囑咐,按時讓寶寶進入規(guī)定的流程,并完成各個階段的任務,順利讓寶寶回歸有聲世界。但有的寶媽或監(jiān)護人,總認為寶寶聽力沒事、或認為寶寶聽力會好轉、或不承認寶寶聽力有問題,即使反復告知注意事項,還是不做復篩、或不做診斷、或不做干預、或不做康復訓練,其實這對于寶寶來說非常的不公平,為了自己的面子,剝奪寶寶“聽”的權利,難道就不覺得痛心嗎?